2006/10/20 | 梦想照进现实
类别(指指点点) | 评论(1) | 阅读(49) | 发表于 13:00

开始看徐静蕾的电影很多因素是因为看了她的博客,开始喜欢上这个人。一个时而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,时而模糊的人,在复杂的演艺圈里至少还做着她自己,很让我佩服。勤勤恳恳的努力,快乐至上的前提,再加上一点我就这样的无所谓的态度,至少我个人觉得少有的不做作。看完她的前两部片子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》和《我和爸爸》之后我就再也想不起来《将爱情进行到底》中那个纯情的女孩了。

《梦想照进现实》是老徐的又一次新的尝试,第一遍看得含含糊糊,似懂非懂,但是觉得有些东西是有待思索的,于是几个月以后突发奇想的又去看了第二遍。然后看了两个影评,一正一反。我个人觉得这次尝试基本上还算是成功的,对电影形式做了新的探索,一针见血的扎一下社会的痛处,而且影片上了院线依靠着商业运作又收回了成本,这不就行了吗?还想怎样。和很多高成本的垃圾电影相比我觉得就不错了。
虽然《梦想照进现实》好像更像是一部话剧。毕竟只有两个场景,100多分钟里台词的量很大,从观众角度来说没有相当的集中力是跟不上电影的节奏的。至少我看完以后觉得很累,眼睛,大脑都很疲劳。那个反面的影评我没看他评出什么道理,倒是有一句觉得挺对:《梦想》只能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,平静心态下才可能看完。

每个人去看电影的需求不一样,抱着找乐子的心态看,或许会睡着。没办法人各求所需嘛。
老徐说得对,这不是一不谁都喜欢看的电影。作为一个导演,老徐很清楚自己影片的市场在哪里,也了解不同地域的观众对影片会产生什么样的看法。

很多影响深刻的台词都又倒回去,一边按暂停,一边记下来了,很喜欢。极具个性主张,听得很过瘾,再想想有些又充满了妥协的味道,很难拿捏。不同种的态度适用于不同的生活阶段。我做了个小抄。

“青年时代和谁一起过很重要。我一想起我的青年时代,把这一生的好时光都给过了,这辈子要来的,和我有缘的都来了,剩下的就是熬日子了,尽快熬干,尽快熬干。

吃饭认真特别美。

我想演的内一点,实一点,收一点,实际上散一点。

我没孩子,我养一缸鱼,养一池鸭子,我一样回家。

你要这样想:每个人想事情的角度和位置是不一样的。

痛苦,痛苦怎么不倒地而死呀,要轻松,要快乐,要面带微笑的,多倒霉都一样,生活就这样。
生活不能改变,那我就改变,谁也别想破坏我的好心情。

别急着给自己下定论。

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?最黑的地方见。

原来的梦想也是相信有个幸福存在,有个人间天堂,一个公平的社会,人和人都互相信任,也值得信任,人和人都不互相消灭,……没说平等,说的也是平等以后的社会。原来大家更相信一点,觉得地上的每一点亮儿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,都仰着脖子去接光,脖子晒热了,就觉得温暖;晒黑了,就觉得健康;烫皮儿了,梦更近了;起泡了,已经在梦里了,痛并快乐着;泡破了,露肉了,肉熟了,肉糊了,肉疼了,鼻子哭了,这都没走!走多不牛掰呀!走,多不爷们儿呀!必须死扛———必须的!”最后这段通俗而市井的台词,虽然不屑但让人听得很过瘾。




0

评论Comments